给宝宝退烧的偏方 哪些可行哪些没有科学依据
网上流传一些孩子退烧的民间偏方,什么藿香正气水敷肚脐、热捂囟门退烧、鸡蛋清涂抹额头退烧、煮食马蹄退烧等,有些偏方比退烧药还管用而有些则没效果?这些偏方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到底可不可行呢?不妨听医生是怎么呢解释的。
发烧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症状,也是父母最为担心的事情,很多家长害怕打针吃药会给宝宝造成不良影响,所以很多时候都优先考虑在家处理。于是,网上五花八门的退烧偏方就有了市场。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刘华提醒,发烧不是说在家处理不行,只是方法一定要科学得当。否则,可能烧没退下去,还弄巧成拙就不好了。
偏方1:藿香正气水敷肚脐
网上流传着“藿香正气水抹肚脐退热”的帖子,称发烧的儿童不用吃药、打针,仅用藿香正气水敷肚脐即可退烧。帖子还举例说:“朋友的孩子昨天晚上高烧39℃,手脚冰凉,浑身疼痛,用棉球蘸满藿香正气水放入肚脐后,半小时体温降至38℃,早晨起来之后,完全恢复正常。”
鉴定:缺乏科学依据
藿香正气水具有解表化湿、理气和中的功效。主要用于外感风寒、内伤湿滞或夏伤暑湿所致的感冒。对于风热感冒是无效的。将某些药物通过肚脐给药,是中医给药途径之一。但是藿香正气水通过肚脐给药,疗效并不明确。藿香正气水的生产厂家不止一家,有些厂家配方中含有乙醇,对乙醇过敏者需要慎用。
偏方2:热捂囟门
囟门指婴幼儿颅骨接合不紧所形成的骨间隙。有前囟、后囟之分。前囟门位于前顶,呈菱形,约在出生后2岁以内闭合,后囟门位于枕上,呈三角形,约在出生后三个月闭合。人们常说的“天窗”或“囟门”主要是指前囟门。
大部分宝宝的前囟门在1岁半之前都还未完全闭合,在宝宝安静或者睡着后状态下用大人的手心捂在前囟门处,最好是男士捂,因为男士的热量比较大,在捂的过程中能够快速让宝宝出汗。宝宝出汗后呼吸均匀了,温度也在捂的过程中慢慢下降了。
鉴定:缺乏科学依据
热捂囟门出汗降温缺乏科学依据,这只是人为加外热的做法,与穿衣捂热一样不提倡。婴儿前囟门的作用,一是在婴儿骨骼发育不完善时保护大脑组织的发育,二是在婴儿摔跤时起到缓冲作用。而囟门在小儿退烧方面的作用,目前中西医都未发现相关说法。
偏方3:鸡蛋清涂抹额头
碰到孩子发烧的情况,家长们可以打个鸡蛋,把鸡蛋清弄出来,然后找块餐巾纸或是纱布,把鸡蛋清涂在上面或浸透纱布,然后贴到孩子额头上,过一会儿换一下。也可以弄一个小小的酒杯或是器具之类的,就是杯口小点,把鸡蛋清倒在里面,用纱布把酒杯包起来,然后用杯口对着幼儿的额头慢慢打圈涂抹,基本上一个蛋清差不多涂抹完了时,烧也就退下来了。一般情况下半小时内就能退烧。
鉴定:缺乏科学根据
鸡蛋清涂抹额头退烧缺乏科学依据,鸡蛋清顶多能让小孩感觉凉爽舒服一些。而且,应注意部分人可能对蛋白过敏。总之,物理降温法还是推荐使用温水擦拭。也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额头,如果孩子出现寒颤的情况,则不建议使用。
偏方4:香菜煮冰糖
香菜去叶子留茎和根3-4根,白萝卜2-3片,生姜1-2片,加冰糖和水煮15分钟。待温度适中后给小孩喝,小孩喝下去便会出汗退热。
鉴定:仅适合风寒症小儿
香菜性味辛温,能帮助发汗,此偏方适合风寒感冒的小孩食用。但对风热症的小孩则不推荐,因为风热感冒需疏风清热,食用加生姜的香菜冰糖水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。
偏方5:搓脚心四肢
使用揉搓法降温。顺序是先搓脚心,小腿,再搓小手、胳膊、后背,最后将孩子两只小耳朵搓搓热,再搓搓百会穴,不一会儿宝宝就出汗了,体温也就降下来了。
鉴定:有一定效果,但“退六腑”更佳
搓脚心四肢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血液流通,对宝宝出汗降温有一定作用。推荐中医的小儿推拿退烧,专业按摩能起到与用药相当的效果。常用穴位有六腑穴、关元穴、天河水穴等。在孩子发烧不是特别严重的情况下,“退六腑”“拿关元”“推天河水”能起到较好的退烧效果。如果小孩持续高烧不退,则应放弃推拿这种辅助治疗方法,及时带小孩到医院就诊。
偏方6:煮食马蹄
马蹄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比较丰富,但热量却不是很高。中医认为,马蹄是寒性食物,既可清热泻火,又可补充营养,对于发烧初期的病人有非常好的退烧作用,每次10个左右即可。它具有凉血解毒、利尿通便、化湿祛痰、消食除胀等功效。
鉴定:可行,能补水
马蹄性凉,热症病人食用虽不能直接起到退烧作用,但可补充水分。小孩也推荐食用,特别是针对不愿意喝水的小孩,家长可以煮胡萝卜马蹄水为小孩补充水分。